焦點
-
NVIDIA x 台灣大推出「GeForce NOW 聯盟Taiwan Mobile」,5G雲端遊戲平台正式發表,現場直擊與QA
台灣大哥大「超5G應用」再拋市場震撼彈,今(24)日正式宣布與全球GPU顯示晶片巨擘NVIDIA共同打造的「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在台灣及港澳玩家的引頸期盼下正式發表,並開啟搶先體驗階段,台灣大哥大5G用戶將獨家免費試玩。台灣大哥大與NVIDIA強強聯手,將最高規格的GPU及遊戲串流技術引進台灣大雲端機房,猶如在任何筆電、Mac或Android手機加上高規虛擬顯卡一般,讓玩家Open Possible能所不能,即使沒有高端電競電腦設備,也能透過5G連線隨時隨地開打,暢玩3A級PC遊戲大作。「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將帶領玩家體驗不限裝置、不限時間、不限地點,感受真正的雲端遊戲新世界。 台灣大哥大同步公開為5G遊戲玩家量身打造的「GFN Premium白金方案5G用戶優惠」,提供台灣大5G用戶(599~1,199元以及1,399(含)元以上兩大資費級距)獨家優惠體驗方案。以月租1,399元的5G用戶為例,玩家最多可享6個月「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的獨家免費體驗,以及3個月市場最低月租費149元(原價299元)的優惠,同時更享有「最優先的連線服務」、「無上限的登入次數」及「長達6小時的上線時間」等三大尊榮遊戲體驗。免費體驗期間,台灣大哥大嚴選在全台最受歡迎、超過百款以上的強檔PC遊戲,如《天命2》、《戰艦世界》,更推出具有RTX光線追蹤技術的遊戲,包含《古墓奇兵:暗影 決定版》和《機甲爭霸戰5:傭兵》等3A大作,不管使用什麼裝置,都能感受身歷其境般的逼真影像渲染效果,隨時暢玩、說打就打! 在發表會現場,NVIDIA亞太區技術行銷總監嚴永信以及特別到現場的電競實況主小葵,與前台灣CS:GO射擊遊戲選手-瘋臉CrazyFace,分別透過連線台灣大哥大5G行動網路的手機、MacBook以及文書筆電(無獨立顯卡)等搭載不同系統的三種裝置,即時登入「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上線組隊,大玩近來超受歡迎的《超能競地 Hyper Scape》大逃殺遊戲,三人小隊流暢的在遊戲中的城市穿梭殺敵,現場也被遊戲的大動畫特效場景及刺激的打鬥過程炒熱氣氛,看得在場貴賓目不轉睛、精彩萬分。而透過實際的開打,也直接展示了「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不受裝置限制、隨時與不同玩家共玩遊戲大作的最大特色。 台灣大哥大林之晨總經理在發表會表示,在5G正式商轉後,相關應用開始發展落地,而「雲端遊戲」正是最能讓用戶快速直接感受5G高速大頻寬、低延遲的應用之一,透過5G網路切片技術,遊戲產業的巨大改革也將隨之啟動。此次能與全球GPU產業的王者NVIDIA,共同打造「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台灣大再次以最強助攻「阿福」的身分出動,延續「℗」Open Possible的概念,透過台灣大的5G行動網路、雲端技術以及平台服務,結合myfone門市實體通路的優勢及天賦,讓玩家在「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感受遊戲中的能所不能! 林之晨進一步說,延續「在家用Wi-Fi 、出門用5G」的概念,透過台灣大「好速成双 5G+Wi-Fi 6」旗艦版,讓台灣「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的玩家無論出外在家,都能享有最佳暢玩的網路環境。不僅如此,台灣大自去年啟動遊戲代理事業,率先布局紮根遊戲產業,持續與國際領先遊戲開發巨頭Riot Games合作,前後推出卡牌遊戲《符文大地傳說》、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特戰英豪》。未來也將深耕遊戲代理商的角色、擴大雲端遊戲策略聯盟,帶給台灣大及更多玩家截然不同的服務。 NVIDIA全球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邱麗孟表示:「我們在2019年推出GeForce NOW聯盟計畫,讓全球的電信商可以運用NVIDIA RTX伺服器及我們的雲端遊戲軟體,將優異的雲端遊戲體驗提供給廣大的玩家。台灣大哥大無論在5G的佈局以及對電競遊戲的投資上皆深具遠見,我們很樂見台灣大哥大成為GeForce NOW聯盟在台港澳區的合作夥伴,與我們一起推動雲端遊戲的發展!」。 邱麗孟說明,最佳的雲端遊戲體驗需要高效能顯示卡搭配高速、固網和5G行動寬頻網路以達到低延遲且穩定的服務品質。因此NVIDIA透過與全球各大電信業者合作,將高效能的雲端遊戲透過在地化的GeForce NOW串流遊戲平台結合5G服務提供給廣泛的玩家,而台灣大哥大正是在台灣地區的不二首選。 「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讓玩家擁有在雲端上遊戲的能力,即便使用不具高效能的裝置,玩家也能如同將GeForce顯示卡虛擬地加入任何筆電、Mac或Android手機上,讓這些裝置搖身一變成為強悍的電競主機,隨時隨地皆可暢玩自己喜愛的PC遊戲。更重要的是,「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平台可以即時連接上玩家在數位遊戲商店(如STEAM、EPIC、ORIGIN、Wargaming等)中已擁有的PC遊戲或是多款熱門的免費暢玩遊戲,隨時可以呼朋引伴參與PC社群並與成千上萬的玩家連線。 「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也將深化與不同遊戲的個別合作,推出讓玩家最有感的行銷活動,自9月1日起至9月27日,加入GeForce NOW 聯盟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服務,即有機會取得獨家《超能競地》專屬虛寶包,超能玩家們千萬不要錯過。 「GeForce NOW聯盟 Taiwan Mobile」正式官網: 《超能競地》超能補給活動: 台灣大GFN Premium白金方案 5G用戶優惠: ● 免費體驗期間:2020年8月24日至10月31日 (體驗結束日期台灣大保留調整彈性) (A) 5G 資費 $599~$1,199: 前3個月搶先免費體驗,第4~9個月享半價$149元優惠,第10個月起恢復原價$299元。 (B) 5G 資費 $1,399(含) 以上: 前6個月搶先免費體驗,第7~9個月享半價$149元優惠,第10個月起恢復原價$299元。 GeForce NOW聯盟Taiwan Mobile雲端遊戲服務(下稱本服務): 1. 本服務目前為公開測試版,透過公開測試及資訊反饋,以提供更完善服務。 2. 需搭配5G 1,399型(含)以上資費指定方案,始享有6個月免費優惠,第7~9個月未主動取消本服務者,仍享有半價149元優惠,第10個月起恢復原價(299元)續用,若於6個月內取消本服務視為放棄優惠,不得要求遞延使用、折給現金或轉換成其他優惠;搭配5G 599~1199型資費指定方案,享有3個月免費優惠,第4~9個月未主動取消本服務者,仍享有半價149元優惠,第10個月起恢復原價(299元)續用,若於3個月內取消本服務視為放棄優惠,不得要求遞延使用、折給現金或轉換成其他優惠。 3. 本服務僅提供雲端遊戲平台使用權利,用戶須自行準備遊戲,並透過本服務平台所支援的線上數位遊戲平台進行會員帳號綁定後,始可於本服務平台上遊玩免付費、已購買或新購買且本服務所支援的遊戲。本服務將持續更新,實際內容以本服務官網與遊戲平台為主。 4. 除了免付費遊戲外,付費遊戲必須預先至合作的數位遊戲商店平台購買,始可於遊戲平台使用。 5. 視個別遊戲支援限制,某些遊戲可能無法支援Android 作業系統或遊戲控制器。 6. 使用遊戲平台所產生之傳輸費,將依選用之行動上網費率計費;國際漫遊另計。本服務詳情可上GeForce NOW官網查詢。 7. 台灣大哥大保留審核、終止、變更活動內容之權利。 針對上述方案,相信消費者有很多問題想詢問更多這類的服務細節,以下小編就以Q&A方式,來幫大家詢問囉! Q: 目前想玩GeForce Now,要怎麼申請? A: 只要加入台灣大哥大5G行動資費方案,如上述的599~1199元方案,就能免費測試GeForce Now 3個月,若申請1399元方案,就能免費測試GeForce Now 6個月 (測試期間過了之後,GeForce Now就恢復原價!) Q: 一定要申請5G ,才能玩GeForce Now嗎?我能直接向NVIDIA申請嗎? A: 目前台灣大哥大率先引進GeForce Now「雲端服務」,亦即台灣大就是營運方,而NVIDIA則是技術支援單位(協助台灣大建構GPU伺服器與技術服務),因此玩家目前想玩GeForce Now,就只能向台灣大哥大各門市去申請5G資費方案,或將既有4G門號升級至5G,然後台灣大就會給你GeForce Now的eBeta帳號。 Q: 我還沒買5G手機,能用4G或是固網來玩GeForce Now嗎? A: 只要您有台灣大哥大5G門號,就能申請GeForce Now帳號。一旦你有GeForce Now帳號之後,您就可以使用各種可以上網的方式(4G帳號、固網、Wi-Fi)來連線至您的GeForce Now帳號來玩遊戲了。 Q: 我有台灣大固網,可以申請GeForce Now嗎? A: 雖說台灣大固網同屬台灣大集團,但由於目前各大電信業者都在推廣5G,因此目前應該是申請台灣大哥大5G資費,才能取得GeForce Now帳號。至於日後是否台灣大固網也開放,就要看該公司日後的公告了! Q: 頻寬至少要多少才給玩?解析度多少? A: 依目前來說,至少要15Mbps才行,並最高可以提供到Full HD (1920x1080)、60Hz的解析度與螢幕更新率。因此其實在某些收訊好的地方時,4G也是可以玩GeForce Now的,但考量4G的延遲率比較高,可能玩對戰遊戲因為你Lag就被打死了,因此還是「極建議」使用 5G來玩GeForce Now,因為5G的低延遲特色,非常適合雲端遊戲串流應用。 Q: 哪些裝置支援GeForce Now呢? A: 目前GeForce Now支援Windows PC平台、Mac平台,以及Android平台! (iOS果粉哭哭!) Q: 能玩哪些遊戲?有什麼限制? A: 目前GeForce Now支援各家遊戲平台,包含Steam、Uplay、EpicGames,未來還會支援其他遊戲平台。除了免費的遊戲之外,若您要玩一些市面上的3A遊戲大作,您還是得先購買該套遊戲,才能透過GeForce Now來玩那套遊戲。例如,您想要玩GTA V,您必須先在Steam購買該遊戲,然後在登入GeForce Now之後,會要求您輸入您在各家遊戲平台的帳號,讓GeForce Now找出您所有購買的、且適合在GeForce Now平台上玩的3A遊戲,並會製作成一個遊戲列表,然後您就可以點進去玩了。目前支援GeForce Now的遊戲列表,可。 Q: 我是其他電信業者的帳號,不能玩GeForce Now嗎? A: 也是可以,前面說過,您目前取得GeForce Now帳號的唯一途徑,就是申請台灣大哥大5G門號,因此,若您朋友有GeForce Now帳號的話,且願意借你的話,您也是可以用您其他業者的4G或5G網路,來登入GeForce Now (當然優先權和ping值就沒有直接透過台哥大5G那樣優了XD)。 Q: 目前GeForce Now的遊戲畫質如何?有支援光追嗎? A: 目前GeForce Now裡面遊戲的畫質,都可以設定到最高,且開啟硬體光追,或是DLSS等功能,讓您的手機畫面也能享有GeForce RTX 2080等級的超優質畫面。前面說過,解析度受限於1920x1080 60Hz,因此拿來玩一些3A大作是非常享受的,若對於螢幕更新率很講究的專業電競玩家,可能60Hz不太夠,當現代新的電競手機紛紛支援到120Hz或更高螢幕更新率的情況下,也許未來GeForce Now會根據這類玩家的需求,推出更高等級的遊戲串流服務(例如2K 120Hz),當然您的網路頻寬也要跟著升級就是! Q: 玩遊戲過程中,有沒有什麼限制?可否掛網? A: 目前GeForce Now一次連線可玩6小時,其實這樣玩下來,差不多手機也沒電了!此外,台哥大總經理林之晨也說,玩6小時應該也夠了,讓眼睛可以獲得休息,也希望大家除了玩遊戲之外,也能把時間浪費在其他美好事物上! Q: 可否簡單算一下,若我要用GeForce Now來玩GTA V,到底要付哪些費用?比買獨顯划算嗎? A: 好! 若您沒有5G手機,也是可以透過4G、固網,搭配一般文書級電腦來玩GeForce Now的,那些成本先不算的話,您至少要申請到599元的台哥大5G門號(月結),還有GTA V遊戲的費用990元。遊戲費用是一次收的,因此第一個月您只要先花990元的遊戲費用,一個月後,就是要599元的5G電信費用,付三個月599元之後,由於GeForce Now可以免費用3個月,因此到第四個月至第九個月之後,還要再付GeForce Now月費半價149元,到第10個月之後,GeForce Now月費就恢復原價299元。當然這樣一整年下來,可能就要花快1萬元(參考下表)。當然你享受到的不只是5G門號的快速傳輸,也享受到了隨處可玩的特色,比起買一張RTX 2080動輒3、4萬元來說,雲端遊戲也算是有其優勢的,值不值得就看個人囉! ▼以最低5G資費,搭GeForce Now,來玩GTA V,一年下來費用如下: 更多與GeForce Now相關的問答,可以。
-
NVIDIA GeForce RTX 3090專用12-pin接頭亮相?! 買卡皇記得換Power?!
NVIDIA即將於北美時間9月1日正式發表Ampere家族顯示卡,已傳出最高檔的GeForce RTX 3090旗艦版,將配置24GB GDDR6X記憶體,售價將從1399美元(約NT$42,000._)!且3090卡的體積比2080 大了約1.5倍,採用3-Slot設計,機殼長度若沒超過30cm可能裝不下。另外更傳出新的3090將採用新的12-pin接頭,比傳統的8-pin更吃電囉! 由於RTX 3090效能強勁,功耗預計將往上飆高,因此其PCIe電源接孔,也改用新6-pin + 6-pin的標準。然由於當今一般遊戲顯示卡採用的是雙6+2-pin的設計,因此已有PSU廠商推出轉換線,讓既有的雙8-pin PCIe接頭,轉換成12-pin的NVIDIA專用接頭。 據傳,只有RTX 30 Founder Edition的型號才會使用NVIDIA 12-pin的電源聯接器,,為雙8-pin轉至單12-pin的電源線,長度為75cm。上面的品牌為Seasonic (海韻),該公司聲稱這條線目前僅用於測試,還沒說是專為3090所設計的,由於該公司跟NVIDIA沒有所謂的NDA限制,所以先曬出來,讓大家知道一下有這條線。 這款轉換線,當然只適合Seasonic的電源供應器,據悉已有不少媒體(如)收到RTX 3090的測試樣品,同時也收到了Seasonic的這條12-pin轉換線。總之,想要買3090顯示卡皇的玩家們,記得Power也要更新一下就是囉!
-
效能足夠、價格犀利、在行動中帶來更多可能,微軟Surface Go 2動手玩
隨著手機走向全螢幕設計而越做越大,不少玩家對於平板電腦的需求已不再是為了更大的視覺娛樂,而是期待能為生產力帶來更多的便利,其中微軟所推出的Surface Go因為具備輕巧便攜、價格犀利與完整Windows體驗,而在市場推出後獲得不少的目光,而在時隔兩年之後,微軟帶來了全新的Surface Go 2,與一代相比Surface Go 2有哪些改變?就快跟著小編一起繼續看下去吧! 乍看之下,Surface Go 2與1代的產品貌似沒有太大的差別,同樣的方正外型、可變的背蓋腳架設計,甚至就連機身的整體的尺寸也與上一代一致,但是Surface Go 2的螢幕藉由縮窄邊框的方式,將尺寸加大到10.5吋,為玩家在行動辦公時帶來更從容的操作空間。 由於外型沒什麼改變,Surface Go 2在I/O的設計也承襲前代,只提供一個3.5mm耳機孔、一組SD記憶卡插槽和一組能支援最高4K@60FPS的USB 3.2 Gen 1 Type C,考量到目前還是有很多外接裝置採用USB Type A介面,即便只是簡單的文書用途,小編建議還是至少購買一個USB Type A to C的轉接頭以防萬一。 可能有玩家會好奇,既然Surface Go 2是透過窄邊框的設計來加大螢幕,所以機身的三圍沒有出現變化,那是否代表能夠將上一代的配件沿用下來呢?關於這一點的答案是「可以的」!微軟相當佛心的沒有改動配件的連接設計,因此不論是Surface Pen還是1代Surface Go的「Type Cover」鍵盤保護蓋,都無痛轉移到2代的機器上!不過若是舊款的保護蓋因為歲月磨損想更換一組新的,微軟也是有為Surface Go 2準備一系列全新的保護蓋,並且提供了Alcantara麂皮與一般塑膠共兩種不同材質可做選擇。 一代的Surface Go最讓人遺憾的地方,莫過於其整體效能表現較不理想,畢竟Surface Go的機身空間相當有限,在需要兼具續航、發熱等條件的狀況下,實在很難向大哥Surface Pro那樣去放入一顆高性能的處理器來支撐起整個Windows系統。 而在經過兩年的時光,Surface Go 2在處理器方面換成了Intel的Pentium 4425Y或是Intel Core m3-8100Y,搭配最高8GB LPDDR3記憶體,在整體性能方面最高獲得了64%的提升。小編在體驗期間嘗試模擬自己平時的掛網習慣,在開啟5、6個網頁後,即便一邊開著YouTube聽音樂,一邊划著社群網站,整體操作也依然相當穩定,網頁捲動沒有出Lag、觸控反應也很即時,基本上要勝任日常文書工作不是太大的問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開賣的64GB與128GB版本的Surface Go 2,在儲存晶片的採用上是不同的規格,64GB使用的是行動裝置常見的eMMC儲存晶片,而128GB的則是採用NVMe SSD。因此後者會有較佳存取效能。 微軟的Surface Go 2在產品的性能與定位上並不適合做為主力的電腦使用,而是偏向行動裝置的替代解決方案,Surface Go 2在小巧的機身中擁有完整的Windows軟體生態,避免了一般平板電腦在某些使用場合,或是檔案格式方面可能發生的系統相容性問題,以方便電腦使用者也能輕鬆在Surface Go 2處理各式文件與檔案,而不需要因為系統的不同來做格式轉換。 若相對於行動商務筆電,Surface Go 2在性能上雖不具優勢,但在重量方面可是比多數商務筆電來說,還要來得更加輕巧、更好攜帶,同時在價格方面不到新台幣13,000元的起跳價,比起動輒近3萬的商務筆電要便宜相當多,考量到行動辦公難以執行過於繁重的內容,Surface Go 2的性能,其實也已經足以滿足基礎文書方面的辦公內容。 整體來說,Surface Go 2適合的是以文書與上網為主的行動辦公玩家,這些玩家未必需要強大的效能做後盾,但絕對需要足夠的軟、硬體的搭配,來達到如同在辦公室一般的便利性,免轉換格式,免重新學習軟體,維持既有電腦使用習慣,以不變應萬變。總之,Surface Go 2輕巧的體積、完整的周邊與系統,便是幫這一類的玩家們,所創造出的完整生態組合,提供足夠效能、超犀利價格,以及超長續航力,賦予行動商務人士有更好的選擇,來達成各式應用目標。 廠商名稱:台灣微軟 連絡電話:(02)3725 3888 官方網頁: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D-Link DIR-X5460 AX5400無線路由器開箱,享受Wi-Fi 6無延遲的飆速快感不用花大錢!
為了改善過去Wi-Fi會因為連接裝置過多而出現延遲過高的問題,並且同時也加快無線網路傳輸速度,Wi-Fi聯盟在2018年初推出了新一代的Wi-Fi 6連接標準,只要換上對應的路由器與連接裝置,即使有大量裝置在同時使用網路,也不用擔心網路延遲的問題,這對於高度講究網路流暢與穩定的電競玩家,可以說是一大福音。新標準發表至今已兩年過去了,市場也開始有越來越多行動裝置或相關的網通產品陸續搭載Wi-Fi 6。然而,新技術的代價往往就是高昂的替換成本,特別是當一個產品又與「電競」一詞搭上時,價格更是容易三級跳! 不過隨著今年支援Wi-Fi 6周邊裝置越來越多,Wi-Fi 6路由器價格也開始逐漸親民化,像是路由器大廠D-Link (友訊)就推出DIR-X5460 AX5400 Wi-Fi 6路由器,主打要讓大家能用實惠的價格,享受到新世代網路的極速體驗,究竟這款路由器的表現是否能夠征服玩家們的房間?就讓小編來親自開箱實測給玩家看吧! D-Link新推出的DIR-X5460 AX5400 Wi-Fi 6路由器(下稱DIR-X5460)在機身設計上相當的霸氣,大量的銳利折角線條搭配五角形的散熱開孔,讓機器呈現出剛硬強悍的視覺效果,再搭配高達6根的高增益天線,讓路由器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台高科技宇宙戰艦,滿載著尊爵不凡的氣息。 與霸氣機身搭配的自然還有豐富的I/O,DIR-X5460將所有I/O設計機身尾端,並提供1組1,000Mbps傳輸速度的INTERNET埠,與4組1,000Mbps的乙太網路埠(ETHERNET),讓連接在有線網路的電腦都能能發揮極速。此外也提供1組USB 2.0和1組USB 3.2 Gen.1 Type A孔,讓玩家能連接儲存裝置,當成簡易版的NAS,以方便與其他的家庭成員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來共享或備份檔案資料。 至於在連接能力上,DIR-X5460除了具備Wi-Fi 6先天的「OFDMA」與「MU-MIMO」技術,能夠同時替多個裝置傳輸多類型封包,達到減少傳輸延遲的效果之外,DIR-X5460還擁有1024-QAM調變技術與智慧型頻段導引功能,以此提升訊號傳輸的最大頻寬達25%,並根據用戶的使用場景自動調配2.4GHz與5GHz的信號,確保家中的網路頻寬能夠獲得最適當的發揮。 另外對於環境充斥的各種無線信號,DIR-X5460利用「BSS訊號著色機制」來避免訊號干擾的問題,這項機制就好比替路由器發送的Wi-Fi訊號做上特定「標記」,讓DIR-X5460的信號如同萬綠叢中的一點紅,使裝置能夠更容易辨識信號來源,搭配波束成形技術與WPA3網路加密技術,為玩家帶來更廣、更穩以及更安全的網路環境。 DIR-X5460是一款主打親民路線的高性能Wi-Fi 6路由器,因此在連線設定方面設計的相當的友善,玩家只要先將路由器接上電源與網路線後,在手機上安裝並開啟「D-Link Wi-Fi」App,掃描機器底部或是安裝資訊卡上的QR Code,就能立即完成與主機的連線配對,不需要像其他廠牌的路由器需要在App與手機Wi-Fi設定中反覆橫跳,相當的簡便。 D-Link針對最新的Wi-Fi 6標準所推出DIR-X5460路由器,帥氣外觀提供充足與多元的連接埠,搭配6根高增益天線與多元的設定機制,針對Wi-Fi訊號傳輸所會遇上到各種問題進行了解決,為玩家提供高速且穩定的網路環境。 此外,簡單易用的App功能能夠讓玩家省略掉過往麻煩的網路設定,只要拿起手機對準QR Code輕輕一掃,就能快速完成所有的配對設定,加上相較於同級競品動輒萬元上下的價格,DIR-X5460的售價只要5,000元不到,使這款產品可以說是「從裡到外」都相當的親民,讓所有玩家都能有機會享受到Wi-Fi 6所帶來的低延遲網路生活,值得想要升級到更快更低延遲無線網路環境的玩家們選購。 廠商名稱:D-Link 友訊科技 連絡電話:(02)6600-0123 官方網站: 建議售價:NT$4,799._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躍上神壇的秘密武器、AMD Ryzen 7 PRO 4750G強力加持ASRock Deskmini A300效能狂升
在接續前一波AMD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的強勁攻勢下,採用「Renoir」雷諾瓦核心的4000系列終於登場,挾帶7nm製程、Zen 2架構以及改良版的RX Vega繪圖核心,顯然讓4000系列的聲勢與玩家期待心大為上漲,隨著第一波置入到筆電陣營的好評反饋後,首發的Ryzen PRO 4000商用版終於在眾多期盼下正式上市見客,雖然目前AMD官方只採OEM模式並不零售(搭整機出),但是對於原本就屬意在套裝電腦或小型電腦模式的玩家來說,簡直就是一大福音! 先前站上已經有介紹過配上B550主機板的文章(),這次趁著手邊有一款正在服役的Deskmini A300,試著搭配AMD的新APU、看看可以帶給玩家怎樣的不同體驗感受! 事實上這次的文章發想是因為先前ASRock官方為Deskmini A300發了一個新的BIOS:v3.60L beta,用意是讓A300可以直接升級支援最新的4000系列APU,說真的,立意非常良善(鼓掌),以主機板廠商在推出一長段時間之後還能替玩家想到可以升級支援新版本的處理器來看就可以想像有多佛心(感恩工程師的辛勞),但是,因為受到原廠關切、所以就…下架了! 是,沒看錯,下架了!但是偉大的網路世界還是可以找得到下載的,如果剛好玩家手上有A300、又剛好入手這波新的Ryzen PRO 4000系列APU的話,那可以試試,應該會感受到Renoir核心的驚艷效能喔!小編剛好在下架前有不小心備份了這版BIOS,也剛好手上有顆Ryzen PRO 4750G,在更新BIOS之後就順便來瞧瞧配上新APU處理器之後的A300可以有怎樣的效能進化吧!(真的、一切都是''剛好'') 特別說明一下,針對新APU的推出,ASRock也推出了新一代的Deskmini X300來因應(這下原廠就沒話說了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下手X300來搭配新的APU,應該會有更棒的使用體驗,相關新聞可以看這裡:,預計將於8月底上市。 ★官方連結→ 開測之前記得要先更新BIOS,不會更新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做做功課(查一下谷哥大神有沒有BIOS更新教學),或是直接問客服(小編是指如果是正規代理商的貨可以去電問問看)怎麼更新,可以順便要BIOS客服人員應該會細心指導的。(笑 更新完BIOS之後就可以看到UEFI的版本變成新的囉!(要記得更新不然會認不到) CPU的部分已經可以正確顯示出AMD Ryzen 7 PRO 4750G,這裡小編也拿了DDR4-3200的SO-DIMM來搭配,同樣的可以看到有支援了,在H/W Monitor的項目也可以看到運作的處理器溫度、風扇轉速與電壓等資訊。 既然更新了BIOS,相對的在已經可以正常辨識與運作下,開機進入系統後也來透過實測驗證一下效能表現的部分;Ryzen 7 PRO 4750G採用的是Renoir核心,顯示核心則是改良版的Vega GPU,根據AMD官方的資料則是CPU 8C/16T、GPU 8C,基本時脈3.6GHz、GPU時脈則是從前代的1.4GHz提升至2.1GHz,快取為512K(L1)+4MB(L2)+8MB(L3),TDP 65W,以A300原本配置的變壓器(電源供應)就可以對應。 這邊就先單純看一下A300配上4750G的表現,以CPU-Z下的Bench與Cinebench R20的測試來看,Ryzen 7 PRO 4750G表現的確很強勢,除了在CPU-Z Bench成績可以壓制對比數據的Intel Core i9-9900KF之外,Cinebench R20得分有501cb/4689cb(單核/多核),對照過網站上先前的測試數據不難發現其實算相當接近(i9-9900K得分約落在520/4900cb),就算跟同一顆U搭配B550主機板的效能表現也差不多。 記憶體的部分由於也支援雙通道技術,透過採用了ADATA SO-DIMM DDR4-3200 16GBx2搭配下,在AIDA64的Cache & Memory測試項目中也能有好成績,讀/寫/複製的成績有45611/45323/41497 MB/s,另外在透過MaxxMem的測試則是有28713/32874/29235 MB/s的讀/寫/複製成績,總分也有30.27GB/s。 雖然說A300只能靠內顯來做輸出,但透過強勁的處理器內建顯示核心,一樣可以高效能、高畫質呈現,除了能支援三螢幕輸出的設計外(DisplayPort、HDMI、D-Sub),Renoir的繪圖引擎仍舊可以讓玩家在3DMark之類的測試軟體中有一定的實測成績,像是AIDA64當中的GPGPU測試表現以及3DMark Time SPY與Fire Strike的得分也都算是內顯核心的極佳效能了。 另一項也是Renoir核心的特點,改良版的Vega GPU在多媒體繪圖引擎上增加了對HDR/WCG(HEVC) Encode的支援,所以對影像編輯相關的性能也較前代更優(硬體編碼性能更強),看看在X264 FHD Benchmark的得分達59.51 fps fps跟Photoshop Benchmark得分達759.8(總分最高1000),不難發現光只是內顯的性能就足以提供玩家相當不錯的多媒體體驗。(先前站上曾經測過的9900K+RTX 2080的組合,在此項目下的成績為900多分) 改採X265 Benchmark來測試的話,可以看到1080P模式下的得分達到59.222 fps,換到4K模式下也還有13.712 fps,試想,配上Ryzen PRO 4000系列的APU之後,放一台Deskmini A300在客廳應該就可以上網、看劇兩相宜了,偶爾想要拿來透過電視大螢幕打打Game也不用擔心,因為就算順跑遊戲也不在話下,管你是虹彩六號、刺客教條還是戰爭機器,也能暢享高沉浸感的玩樂體驗。 至於在總和性的表現上,透過PCMark 10來看一下效能,得分5890的成績也並不差,無外部強大顯示卡的加持下,單純就4750G配上A300的表現有近6000的成績也足以應付大多數的玩家使用需求。 剛剛前面提到的遊戲當然是要實測截圖一下,小編隨手找了3款遊戲來試試,除了還算新的《Gears Tactics戰爭機器:戰術小隊》之外,大家熟悉的《刺客教條:奧德賽》以及網咖仍舊火紅的《湯姆克蘭西之虹彩六號:圍攻行動》也一併做測試,從得分可以看到,配上Ryzen 7 PRO 4750G的Deskmini A300根本就是強大無比,直接從原本的Athlon 200GE/3000、甚至是3200G/3400G的等級往上搭了電梯通向頂樓大露台,認真說,還沒入手的朋友可以期待一下新版的Deskmini X300配上Ryzen 7 PRO 4750G了。 話說,v3.6L Beta的BIOS都已經下架了,那ASRock官方網站上可以查到的版本又是哪一版? 沒錯,先前小編看到的是已經拿掉了,但後面又出了一個「v3.60K Beta」←這一組可以用嗎?原本基於小編已經都測完了並不想動(懶),但想了想,還是試一下好了,避免有興趣的朋友也不確定這一版到底行不行!(萬一想入手、結果下了這一版不能動就慘了XD) 下載後直接上機更新,然後…就開不了機了!(有更新成功喔) 換顆Athlon 200GE試試,果然就可以開機了,在進入Win 10作業系統後啟動CPU-Z檢查一下(最新1.93版),可以看到Mainboard的頁面有正確顯示為P3.60K、日期為2020/7/22,對照一下前面更新為3.60L(Beta)之後的CPU-Z截圖應該可以發現到L版的日期為更後面的2020/7/24,按命名慣例也是L版比較新(英文排序、K之後是L),也就是說,官網將Beta版BIOS變更回前一版了。 小編再度嘗試將BIOS再更新回v3.60L(Beta),嘿嘿,果不其然又可以穩穩地跑4750G了,然後手賤、又不死心的再更新一次回P3.60K(Beta),好吧,有想要體驗一下A300+4000系列APU的朋友還是按照前面小編說的方式擁抱P3.60L(Beta)吧,不然就等即將推出的Deskmini X300也是可以的。(小編再一次乖乖的更回P3.60L了) 對於一些已經有入手Deskmini A300的朋友來說,先前搭配的應該最高就是Ryzen 5 3400G了,甚至先前有推的時候可能是採更入門的版本如Athlon 200GE、Athlon 3000或是Ryzen 3 3200G等這幾款,畢竟受限於體積限制與設計定位,具備內顯功能的APU才是這款版本的搭配主軸,但是,隨著Ryzen PRO 4000 APU的出現,玩家算是在效能上得到了解放,搞一顆新版的4000系列APU就可以大幅的提升手上的A300、變成戰力滿點的迷你小電競電腦其實也不錯,花費省、又方便使用,以實際的體積來說,只要有螢幕跟鍵鼠,哪裡都是遊樂場了!(現在其實螢幕也有迷你型可以攜帶、反正有HDMI跟DP輸出) 想要新入手的朋友也OK,透過網路商城可以看到目前的賣價其實很超值,不管是空機的價格夠殺(其實就約等同買一片B550的價位)、或是搭配4000系列的U以及SO-DIMM記憶體與SSD也是只要花個萬把塊錢就搞定,重點是,BIOS肯定幫你更新好了(不然怎麼用),省掉玩家自己DIY出錯的機率與麻煩,讚吧!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Internet Explorer將死、舊版Edge也順便陪葬,微軟將逐步停止IE 11與舊版Edge瀏覽器的支援
是說在Winodws 10推出之際,微軟就不斷地試圖要大家忘掉Internet Explorer 11瀏覽器,也就是大家俗稱的IE 11,於是將它從程式集中隱藏起來,使它必須透過關鍵字搜尋才能找到,對於IE 11之所以用如此曖昧的方式存續於Windows 10,官方表示是將它用作為一個「兼容性的備用方案」,而非做為主要的瀏覽器使用。 做為接替,微軟推出了採用新一代EdgeHTML核心的Edge瀏覽器,並不斷地鼓勵用戶擁抱Edge,但顯然這個新版瀏覽器並不被多數用戶所接受,也進而促成微軟宣布放棄使用自家核心的瀏覽器,改推出採用開源式的Chromium核心為基礎的新版Edge瀏覽器,並且在不久前決定破釜沉舟的宣布將逐步取消IE 11與舊版Edge的支援。 根據,微軟將從今(2020)年的11月30日開始,取消IE11的相關維護,並在明(2021)年8月17日關閉Microsoft 365對於IE 11的各方面支援,屆時玩家將不能透過IE 11來上網使用如Outlook、Office 365、OneDrive等服務,基本上就是代表IE 11正式走入歷史。至於舊版的Edge則是在明(2021)年3月9日之後迎來其產品生命週期的結束,Edge瀏覽器團隊將不會再為舊版Edge提供安全性維護。 相較於微軟過去對於自家瀏覽器的態度偏向優柔寡斷,這一次直接宣布要在一年內結束兩款產品的生命,算是相當難得的果斷決定,可能也是看好Chromium核心在網路世界的通用性與相容性已經相當可靠,並藉由大刀闊斧改革淘汰掉市場過於陳舊的設備,一來節省團隊維護的成本,還能順便再收一筆企業設備更新的訂單,對於微軟來說,這似乎並不是什麼壞事呢!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還在說優化差?《地平線:期待黎明》PC完整版實測:用Radeon RX 5600 XT就突破1080p@90Hz
三年前,一款在PlayStation平台上上架的遊戲讓小編有些後悔當初買的是Xbox、不是PS4 Pro...,今天要說一個描述高度文明的人類研究出的機器人產生Bug,結果自行複製、並反過來屠殺人類的故事(這開場聽起來有點耳熟?谷x莫),《地平線:期待黎明》(Horizon Zero Dawn)這款以末日新世界為背景,在經過了三年的設計和研發,終於成功移植到了PC平台上,小編當初看到預購消息的時候就迫不急待的想入手來玩了(這故事架構很吸引人~),於是手刀下單XD!(況且才不到1,000塊~) 不過在等待的期間就看到國外搶先試玩的測試報告指出,雖然故事背景很優,但PC移植的完整版版本似乎在系統優化(最佳化)上有些問題,對比先前也同樣是從PlayStation移植來的《死亡擱淺》,似乎一眾外媒全數認為本作在最佳化上有些吃緊...也讓小編心裡擔憂了一下...(畢竟已經付費了R~退費麻煩...) 隨著遊戲正式推出,小編就拿了手邊的Radeon RX 5000家族顯示卡小測了一下效能(有內建跑分設定94棒~),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遭,以下簡單用了幾種不同的解析度和畫質設定做級距,一方面是平息小編自己慌亂的心(咦?),一方面也給還在觀望的玩家當作一個參考。 先附上這次測試的平台規格: ◆處理器:AMD Ryzen 5 3600 ◆散熱器:AMD Wraith PRISM ◆顯示卡:AMD Radeon RX 5600 XT ◆主機板:ROG STRIX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Radeon Adrenaline Software 20.8.2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這次主要是以AMD這邊主流的規格做測試,處理器是R5 3600,顯示卡則是RX 5600 XT,算是一般玩家在組裝3A時可以當作中間值的參考,至於其他零組件包含主機板、記憶體和SSD等等,則是手邊最常用的測試硬體規格,包含各式的遊戲軟體都是安裝在Corsair這條Gen 4 SSD上,大家就看著多擔待些就好XD!接下來就來看看遊戲內的測試截圖吧! 除了數據的測試之外,小編也直接的錄了一段實際的遊玩畫面給大家做參考,平台搭配下的操作順暢感還算不錯,整體的遊玩爽度頗佳,即便是設定在「品質優先」,遊玩度也OK,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試玩看看囉!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kksqzsYheY ▲附上簡單的實際遊戲畫面給玩家當作參考! 這裡小編做個總結,其實比較下來可以發現,PC版本移植的最佳化效果並沒有想像中的差,但可能是因為先前《死亡擱淺》的移植最佳化太完整,所以大家的胃口被養壞了XD! 但話說回來,《地平線:期待黎明》開發商在遊戲正式上市前因為已經有先將遊戲交給外媒遊戲評測媒體測試過,並且也已經有收到最佳化不好的回饋,當時開發商它們就已經馬上表示會快速針對最佳化進行調整,而在小編購買遊戲至今也確實有經歷過一兩次的更新,雖然並未深究其是否是針對遊戲最佳化做的更新,但起碼整體遊玩體驗是滿不錯的。 目前劇情大約進入1/3、約10hr多的遊戲時間下(有玩過的話別劇透XD!),並未碰到嚴重的黑屏或遊戲重啟問題,同時平均FPS表現也還滿穩定,相信開發商在這部分是有做著墨,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一起來試玩看看。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NVIDIA GeForce RTX 3090旗艦版Ampere卡皇,搭載24GB GDDR6X,據信1399鎂起跳!
NVIDIA即將於北美時間9月1日正式發表Ampere家族顯示卡(Intel也選這天發表新產品,真是熱鬧!),目前已傳出最高檔的GeForce RTX 3090旗艦版,配置24GB GDDR6X記憶體,售價將達1399美元(約NT$42,000._)!想要入手的玩家,可能要勒緊褲帶了! 回想2018年夏季推出的首款Turing RTX顯示卡,以最高旗艦GeForce RTX 2080 Ti為例,就配置了11GB GDDR6,一般版本為999美元,而創始版的售價則為1199美元,是首張支援硬體Ray-Tracing (光線追蹤),以及DLSS (深度學習超級取樣)等新特色,讓遊戲畫面更真實、更流暢。至於這次新的GeForce RTX 3090的最高階版本,預計將配置24GB GDDR6X記憶體,據信要價1399美元,而創始版(Founder’s Edition)可能還會再貴個100美元,也就是要價1499美元(約NT$45,000._)。 若兩張卡相比之下,可以發現,一般版本的RTX 3090售價比RTX 2080 Ti貴40% ($1399 vs. $999),而創始版則是貴了25% ($1499 vs. $1199),會比較貴的原因,有一大部份是因為RTX 3090配置的是GDDR6X記憶體,且高達24GB,再加上GPU本身的設計與VRM相關元件(RTX 3090應該會比較耗電),因此貴了將近新台幣1萬元以上。 不過,在效能方面,RTX 3090 (採用GA102-300-A1 GPU),具備82組Shader Models (也就是5248組CUDA核心),在核心數方面就比2080 Ti多了20%,此外,再憑藉著配置24GB的記憶體容量,採用384位元的記憶體頻寬,預計將提供高達1TB/s的總頻寬,因此RTX 3090也將給予玩家前所謂有的超速快感。 由於RTX 3090的規格強悍,據信效能將是RTX 2080 Ti的1.5倍,也難怪老黃這次一出手,當然創始版貴40%也算「高抬貴手」了!因為Turing RTX的最高旗艦:Titan RTX (24GB GDDR6),售價可是要2499美元啊!目前市價約NT$82990._。 所以這樣看起來,同樣是24GB的RTX 3090「才」賣1399美元,等於是Titan RTX的半價左右,還不趕快感謝老黃的大慈大悲?! XD 給予這樣的佛心價,讓那些追求極致遊戲效能的狂熱電競玩家們,能減少購入卡皇時的經濟負擔! 是的!有買過高階顯示卡的玩家應該都知道,市面上的不管是御三家顯示卡,或是其他AIC夥伴的顯示卡,都會額外推出新的OC超頻版、三風扇版、水冷版等等。這次RTX 3090也一樣,廠商的自製版本應該會超過1500美元以上,也就是至少NT$45,000._,但實際上,可能賣到5萬以上也不奇怪了! 以目前傳出的Colorful (七彩虹)自製卡為例,目前就會有三款,包括Vulcan-X、Vulcan-X OC和NeptuneD。前兩者為風冷設計,後者為水冷設計。以下就是這三款顯示卡的建議售價! ● Colorful GeForce RTX 3090 Vulcan X : 13,999人民幣 (約NT$59,500._) ● Colorful GeForce RTX 3090 Vulcan X-OC : 15,999人民幣 (約NT$68,000._) ● Colorful GeForce RTX 3090 Neptune D : 12,999人民幣 (約NT$55,300._) 看到上面的售價,您的下巴是否掉到胸前了呢?總之,想要更流暢的畫面,讓您的4K螢幕,甚至高達240Hz、300Hz更新率的電競螢幕發揮作用,這張RTX 3090將是你接下來可以入手的卡皇,而你也只能跟老黃說「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了! XD
-
搶佔5G中高階手機市場,聯發科發表全新「天璣800U」處理器
目前5G手機的市場正逐漸的從旗艦機慢慢地下放到中高階機種,像是HTC的U20 5G、LG的Velvet和不久前剛在台灣開賣的OPPO Reno 4等,不難想像接下來的手機市場將迎來百花齊放的5G手機大戰,為了搶佔中高階與中階5G手機市場的大餅,聯發科發表了全新的天璣800U手機晶片。 天璣800U是一款採用7nm製程的8核心5G晶片,採2個2.4GHz ARM Cortex-A76大核+6個2.0GHz ARM Cortex A55小核的設計,搭配ARM Mail-G57 GPU與獨立AI處理器,可以支援LPDDR4X、Turbo Write快閃記憶體加速功能。 在5G性能方面,天璣800U雖然是一款針對中高階手機推出的產品,但在5G的支援能力卻是非常的全面,不僅完整支持Sub-6GHz 頻段的獨立(SA)與非獨立(NSA)組網,還可以實現5G+5G雙卡雙待、5G VoNR超高音質通話、雙5G載波聚合等最新的5G相關應用技術,並且針對5G網路會減少手機續航的問題,天璣800U也搭載了自家5G UltraSave省電技術,在提供更便利和高速的5G手機體驗之餘,也確保更耐久的續航力。 在娛樂體驗方面,隨著現今手機逐漸將高更新率螢幕作為標配,天璣800U也支援了FHD+@120Hz的螢幕更新率、HDR10+顯示,並加入自家MiraVision 圖像顯示技術,以此來優化HDR的顯示體驗,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 同時在相機鏡頭支援性方面,天璣800U也能夠支援6,400萬畫素主鏡頭配置的4鏡頭模組,並且透過內部的AI處理器與ISP,為拍出的照片提供一系列強化功能,滿足現今主流的多鏡頭手機的在硬體與軟體規格方面設計。 最後,天璣800U還針對中階手機上較為少見的語音命令功能做出強化,能夠支援語音喚醒(VoW, Voice on Wakeup)與雙麥克風降造技術,讓玩家的手機即使在比較吵雜的環境下,也能夠清楚辨識玩家的指令。 雖然目前尚不清楚哪些廠牌會推出搭載天璣800U處理器的5G手機,不過按照往年的慣例,OPPO、VIVO應該都會強力支持,另外甚至有謠傳未來三星的A系列也可能會有採用聯發科天璣處理器的版本,有鑑於聯發科近期的天璣系列處理器在市場上有獲得不錯的口碑,未來能否藉著這股氣勢在中高階的5G手機市場闖出一片天,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入門級A520主機板正式登場、2,500元以內支援Ryzen 3000 / 4000系列處理器不二人選
也算是傳了有些時間,AMD終於在今天正式發表了入門級A520主機板(直接跳過400系列定名了XD),為DIY玩家帶來更物美價廉的選擇,同時也是為了替代先前的A320和B450主機板,作為其後繼者,眾多板卡廠商已經開始推出一系列的A520主機板。入門級A520主機板平均的建議售價落在100鎂以內,也就是折合台幣約在3,000元左右,但台灣市場上,原價屋的售價也已經推出,目前看到普遍都落在2,500元以下,算是非常划算的價格了。 另外,對比先前的A320和B450主機板,A520帶來最大的升級有感除了支援現有的Ryzen 3000和Ryzen Pro系列處理器以外,同時也支援未來的Ryzen 4000系列,而在I/O彈性方面也有進一步的調整,包含全面支援USB 3.1 Gen 2連接埠(至多5組)、更快的網路連接埠和Wi-Fi技術支援等等。而內部規格介面部分則是全面支援PCIe 3.0(Ryzen 3000下達26條),比較可惜的是並未支援PCIe 4.0介面,但考量到主流階級的B550主機板也僅從CPU拉出、提供一組PCIe和M.2 SSD支援PCIe 4.0,更入門階級的A520就定位上來說也就不特別意外了,再者,作為和它相性最好的Ryzen Pro 4000G系列APU,其本身也並不支援該介面的情況下,反而恰恰好。 除了目前的Ryzen 3000和4000G系列CPU / APU以外,A520未來也預計會支援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以及處理器,板卡廠們到時候會以BIOS更新的模式支援,作為AMD 500系列晶片組家族的A520,等於是讓AMD高、中、入門級產品線全面備齊,接下來就等新一代的Ryzen 4000主流桌上型處理器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